米乐体育app官网下载-米乐体育官网app入口 > 报告总结 > 开题报告 > 详情页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大全)-米乐体育app官网下载

2022-09-14 22:57:3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大全)》。

第一篇: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是大多数学者遇到的一个难题,想要得高分,那么开题报告就要撰写的好。开题报告该如何撰写呢?下面就以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为例为大家详细介绍介绍。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50 多年来,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的是计划性水利投资体制,政府严格控制着水利投资,财政拨款是水利投资的主要来源,形成了“国家出钱 农民出力”的二元投资结构模式。由于政府对资金的高度统一管理,社会力量和私人部门既无内在冲动,又无外在的竞争压力,这种计划体制压制了私人部门的投资,致使水利事业变成了国家和农民的事业,而非全民的事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打破了计划体制下水利投资的“二元结构”格局,我国水利投资体制开始向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资体制靠近。1997 年10 月,国务院颁布了《水利产业政策》,1999 年 6 月水利部又制定颁布了《水利产业政策实施细则》,同时还采取对水管单位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并推向市场,调整水价政策,设立水利建设基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对水利投资体制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利投资格局,投资来源由过去主要靠财政性资金转变为财政性资金、贷款、社会筹资等多种渠道;投资方式由过去政府独资转变为国家、地方政府、私人组织相结合的方式,水利投资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对水利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投资仍然存在着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农田水利投资供给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在国家大力提倡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总量呈阶段性增长的前提下,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变迁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实践中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总结。因此,深入系统地对农田水利建设变迁方面进行研究势在必行。本文拟通过对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变迁研究来找出发展的规律,并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服务。

1.2 选题意义

本文研究的意义,概括地讲就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通过对农田水利建设方式的变迁研究,在理论上探讨农田水利建设方式的变迁对中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作用。

对当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下农田水利建设变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系统地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后的生产建设提供更为有效的借鉴作用。

1.3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方法

(1)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农田水利建设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变迁方式的研究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体制的变化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的研究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畴。

(2)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对某一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农田水利建设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又要对某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状况进行分析。

(3)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总体把握属于宏观分析方面的研究,对某一历史时期特定地区的分析研究属于微观分析方面的研究。

(4)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不仅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变迁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还采用了大量的数据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状况做出了实证性的分析。

1.3.2 技术路线

(1)广泛阅读当代中国的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资料,确定农田水利建设变迁情况为研究载体,对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和当代中国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可行性研究。

(2)参照当前经济史学界、农业经济学界的研究理论成果,以历史发展的阶段为红线,确定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变迁的基本框架。

(3)整理资料,分析与农田水利建设相关的历史资料,对当代中农田水利建设变迁进行研究分析,初步完成论文写作。

(4)借鉴经济学、经济史理论、经济思想史理论的发展规律,重点分析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变迁方式及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影响,并对历史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基本完成论文写作。

(5)进一步核实史料,去伪存真,凝练语言,理顺逻辑关系,完成本研究。

1.4 研究的思路

本文主要是从纵向来重点理清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变迁的演变过程,横向上则论述分析了三个历史阶段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现实问题,并对其加以分析。

纵横兼顾,采用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丰富农业经济史、基本建设投资研究的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本文系统地梳理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目前为止的农田水利建设变迁的各个阶段,清晰地勾勒了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变迁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实现了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加以研究。

第二篇: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研究

一、选题背景

季羡林先生在谈及胡适时,曾评价胡适是一个大人物,一个享有盛名而又充分争议的人物,一个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的人物[1]。的确,胡适既是五四的领袖人物,又扮演整个文学、教育史的领军角色,还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语文教育历史潮流之中,发挥了引领性作用。由他首先掀起的的新文化运动,刻下了整个中国历史中都有着永不磨灭的痕迹,不仅使中国语文教育实现了改头换面,让传统的理念、内容、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崭新变化,又将白话文运动的成果以国家意志的形式体现在了语文教育中,1923 年,由胡适负责高中语文课程纲要的制定,直接参与了相关政策、纲领性文件的草拟。胡适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主张,是从指出传统古文教授方法的种种弊端开始的。留美期间,便发表文章,旗帜鲜明地一一指出具体的问题与漏洞,并相应地提出了具有创造性改革意义的想法与思路,这是他对语文教学的最初探讨。1917 年,他又作成一篇《文学改良刍议》,最先唱响了新文化运动序曲,并得到一大批先进人士大力支持,从此便开始大力宣传推行新文化运动,抨击旧文化、旧文学,很快成为了中坚人物。三年后,他又应邀作了一篇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演说,即《中学国文的教授》,紧接着 1922 年,又针对其中某些问题进行过一定修正与完善,题作《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在这两篇文章中,胡适对中学国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提出了许多崭新的理论主张。胡适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通过他参与并主持制定的政策性文件、发表的相关著作和演讲中表现出来。胡适关于语文教育的著作有很多,从留美期间写过的札记中就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的文章,如《记兴趣》《专精与博学》《发表与吸收》《作文不讲文法之害》等等。除此之外,在五四以后,胡适也发表了很多相关论著。在这些论著中,胡适多是从教育的实情出发,运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来研究探索中国语文发展的规律,既有宏观也有微观层面,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推动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量。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方面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本课题在参考了胡适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教学等课程与教学的各个部分,来阐释其主体内容,既能深入、客观地进行探究,更能极大推动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理论研究的发展与革新,同时也可以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与实际教学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从实践意义上来说,本论文将胡适系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与现实的语文课改、教改密切结合,深入探究胡适语文教育思想中具有先进性、建设性与高度预见性的观点主张,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启示,同时也为我国推进教学革新,提供强有力参考和指导。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杜威,是在哲学、思想、教育等领域都有着卓越影响力、威慑力的美国学者,实用主义思想流派的权威领袖。在西方留学阶段,胡适就曾在他门下求学,受到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深刻印记,其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1919 年,由胡适为首的学者提议,由北京大学、江苏教育学研究会等组织进行联合,对杜威教授发出巡回演讲的邀请,进行来华讲学。而胡适作为他的学生,理所应当地担任了最合适的翻译、秘书职位,进行了大部分演讲活动的设计、组织,同时还作了大量关于他演讲内容中先进思想理论整理汇编,形成极为珍贵的材料与文献。可以说,胡适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最忠诚的信徒,并将其思想深深融入到了中国的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之中,极大地促使了中国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革新进程。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同时他还针对传统教育流派提出的“旧三中心”,创造性地对应提出了“新三中心”[13,6]。其中,对胡适课程与教学理论有着极具震慑力的方面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儿童中心”论,反对压抑学生个性,主张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心理、能力、性格和兴趣,着力培养与发展学生各不相同的个性心理,并以此来确定最适合的课程内容、手段,其教育效果必定事半功倍;二是主张生活教育,根据“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自然发展”[13,18]等主张,曾指出最好方法就应该是到真正现实中学习、磨练,“从做中学”,反对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的观点,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应该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法上,应抛弃传统的“静听”“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注入模式,提倡以平等、公正方式进行。

个人主义理论,顾名思义就是主张“以个体为中心”,而胡适的个人主义思想理论曾在多篇文章中有着比较集中的阐释。胡适主张首先是独立、自主的人格魅力,充满质疑与否定的理念,其次是积极、充满责任感的态度,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理论,的“个人要高于所有”“个人的充分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的人本主义理论[16]。个人主义理论,在胡适一生中所有课程与教学理论思想中拥有着绝对核心的地位,他著书立作、待人接物,几乎全都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进行的。以至于,“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运动”,也是以个人主义理论为基础,表现出一种作为“人”的再生。而胡适便站在了一种作为“人”的角度与视野里,重新进行评估传统中国的所有思想观点,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境界,试图能与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相接轨。我们也可以在他曾编辑的各类著作、杂志中发现这种理论的明显的痕迹,比方说,《竞业旬报》“从新做一个完完全全的人,做一个完完全全的国民,大家齐来,造一个完完全全的祖国”[17];胡适不仅这样提倡,更是以身作则。个人主义理论成为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最坚实的基础,在更高的高度进行审视,以是否符合学生充分发展要求为根本标准,在实际的课程与教学中提出系统、彻底构想。在课程性质与目的的定位上,胡适主张要积极掌握白话文的.知识与应用,由于古文已经成为学生进行培养自身独立个性的严重障碍,因此说要想树立这种独特的个性,最基本的就是能够自由表达、善于自由表达内心想法,但是传统古文确实是无法满足这一基本的要求,因此,胡适主张在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都尽量能做到使用“国语”;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大胆改革,抛弃传统、落后的模式,积极推行自觉、主动的模式,这同样基于这种先进的个人主义理论思想。当然,这种个人主义的思想理论,也的确能作为是中国语文教育思想自身理念的内在要求。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去理解、善于去使用语言文字,而这种能力当然也是需要与人本身的思想、情感、品格、经验所紧密相连。因此说,基于这种个人主义理论,胡适在语文教育思想中就站在了“立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综合探究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和理论源头,这与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内容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最先从胡适身处背景与教育历程出发,探究其语文思想形成之源头所在。其次,深入剖析其语文课程、教学理论,本论文第二块,就从课程论、教学论各要素上,详细进行阐释与论证,这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最后,针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结合胡适相应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思想观点,挖掘出其先进性与科学性的内容,以求对当下实际教学的创新提供一定参考建议。

五、写作提纲

摘要 5-6

abstract 6-7

目录 8-10

绪论 10-14

(一) 胡适与我国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语文思想主张 10

(二) 国内研究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现状 10-12

1. 有关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研究 11

2. 胡适在语文课程与教学领域作出相关贡献的研究 11-12

(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2-14

1. 基本思路 12-13

2. 研究方法 13-14

第一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及理论源头 14-19

(一)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4-16

(二)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理论源头 16-19

1.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6-18

2. 个人主义理论 18-19

第二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概述 19-38

(一) 胡适的语文课程观 19-29

1. 论中学语文课程目标 19-22

2. 论中学语文课程设置 22-24

3. 论中学语文课程内容 24-29

(1) 国语文教育 24-26

(2) 古文教育 26-27

(3) 语言知识教育 27-28

(4) 反对读经讲经 28-29

(二) 胡适的语文教学观 29-38

1. 论阅读教学 30-32

(1) “看书代替讲读” 30-31

(2) 养成自修能力 31-32

2. 论写作教学 32-35

(1) 令学生自己命题 33

(2) 让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感 33-34

(3) 作文的形式与训练 34-35

(4) 作文的批改 35

3. 论口语教学 35-38

第三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 38-46

(一) 教学理念方面的启示 38-39

(二) 教学方法论方面启示 39-46

1. 对改革阅读教学方法的启示 39-42

(1) 课内阅读中,自主感悟与自读讨论 40-42

(2) 课外阅读中,积极“泛读” 42

2. 对改革写作教学方法的启示 42-44

(1) 缺乏兴趣,不想写 42

(2) 与生活脱轨,不知道写什么 42

(3) 拘泥形式,不知道怎么写 42-43

(4) 忽视修改,写不好 43-44

3. 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 44-46

结语 46-47

参考文献 47-50

致谢 50-51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 张光u.季羡林先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xx.132.

  [2] 黄苏芬.20 世纪 50 年代胡适史学思想批判研究[d].安徽硕士学位论文,20xx.

  [3] 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54-258.

  [4] 吴树仁.试论胡适的国文教学思想[j].上饶师专学报,1995,15(1):41-45.

  [5] 陈本源.论胡适对国文“教授法”的构想--20 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史散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6(4).

  [6] 李侠.朱熹、胡适作文教学观之比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xx,43(增):288-290.

  [7] 曲英杰.胡适教育思想与当代语文教学[j].辽宁师专学报,20xx,5(4).

  [8] 温建萍 . 论胡适的语文教育观[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21(1).

  [9] 张瑜.胡适语文教育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10] 瞿海燕,易武.胡适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xx,2(1):62-64.

  [11] 郑国民.胡适对白话文教学的贡献[j].教育研究,1999,21(5):65-67.

  [12] 韩立群.胡适对语文学科建设的贡献[j].东岳论丛,1998,19(3):97-100.

  [13] 刘正伟.杜威教育哲学与胡适语文教学观[j].淮阴师专学报,1996,18(3).

  [14] 胡适.胡适文集卷十一[m].对新学制的感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07-510.

  [15]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m].中学国文的教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6] 胡适.胡适文集卷五[m].介绍我自己的思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11-518.

  [17] 胡适.胡适全集卷二十一[m].本报之纪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1500-1568.

  [18] 胡适.胡适文集卷三[m].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9]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十[m].国语运动与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1578-1632.

  [20] 张哲英.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以黎锦熙、胡适、叶圣陶为中心

  [21] 吴晓峰.国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白话之争[j].学术论坛,20xx,28(10):200-203.

  [22] 赵静.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113.

  [23] 赵娜娜.胡适文言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46.

  [24]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m].文学改良刍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8-111.

  [25] 邹贤敏.近 20 年语文教改理论与新课程标准[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 312-340.

第三篇: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流动人口大量增多。随着人口流动所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在研究了众多学者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的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流动人口及受教育权的相关概念作了界定,并分析了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现状,得出完善受教育权益保障迫在眉睫。其次,分析了我国在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的建设成就及法律保障存在的漏洞或不足。再次,根据问题结合原因并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提出建议。

2、研究意义

我国的流动人口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叶出现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流动人口尤其是流动民工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的特殊群体,也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从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现状分析出发,探究目前造成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缺损的原因,有利于明确我国当前面临的保障困境,探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问题的对策,促进受教育权益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实现教育和社会的公平,并对维护我国社会的安定团结及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内研究动态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农民工大军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以下是我国学者的主要观点:

陈信勇,蓝邓骏在《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应然与实然》一文指出当前流动人口子女权益缺损主要有几点表现:

1.入学条件遭受不公正对待。许多地区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需要很多证明才能申请就读公办学校。虽然国家已经取消借读费,但是还有很多公办学校巧立名目征收类似于借读费的歧视性费用。

2.难以平等享有教育资源。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及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造成流动人口子女与优质教育无缘。

3.民工子女学校成为歧视源头,并且遭遇义务教育根本价值强烈冲突。

4.由于流动人口的工作、居住的流动性使得子女学习过程不稳定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李业春在《进城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权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一文指出:

1.辍学和超龄上学现象严重。

2.多数流动人口子女只能就读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学习条件特别简陋。

3.流动人口子女易产生不健康心理状态,影响对社会的认知,很难产生对社会的认同。

鹿文卿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保障研究》一文认为受教育权有缺损体现在受教育待遇上的多个不平等。

1.教育经费不足,根据国务院规定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的供给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流入地政府的财政直接影响到受教育权的实现。

2.教育及教学设施匮乏,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缺乏并且存在安全隐患。

3.参加教育及教学活动的不平等,流动人口子女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而无法正常参加某些教学活动。

顾益民,张慧洁在《行政法语境下的流动人口受教育权保障》中通过行政法视野分析认为造成受教育权益缺损原因有:

1.县市等基层行政单位所承担的教育财政压力和行政责任与其政治经济和法律地位不成比例,负担沉重。

2.缺乏有限的行政监督行为和系统性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教育行政责任人往往是基层县市级的教育管理者,责任追究中裁量空间过宽。

邬雪红,姜国平在《论我国流动儿童受义务教育权的司法保护》中详细分析了司法保护的诸多缺陷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问题的解决。

1.宪法不能进入普通司法程序作为法院判案的依据,不能通过宪法予以救济。

2.尚未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有时只能通过民事诉讼的替代方式对受教育权予以保障。我国民事法律中没有对受教育权予以明确规定,民法理论上也没有关于受教育权的概念。

3.受教育权也很难通过行政诉讼救济。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限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行政行为,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行政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而且只有当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特定相对人的受教育权时,行政相对人方可提起行政诉讼。

郑 风,李 娜在《论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的完善》中分析了法律保障的不足,认为:

1.我国对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程序性规定较少。

2. 法律体系存在内在矛盾并且与现实制度的不配套使受教育权利得不到实现。

3. 在教育法体系中,有关保障受教育权的部分比较单薄,对侵犯受教育权所负责任主体、法律责任、法律救济途径的规定还比较模糊。

顾倩在《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中认为需要扩展法律保障范围以及完善司法救济制度。

1.修改部分法规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并制定一部切实保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法》。

2.增加行政诉讼救济途径并确立民事诉讼赔偿制度,当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受到除行政机关和公立学校以外的平等民事主体侵犯时,应当追究侵权者的民事责任,认为应该建立宪法诉讼保障制度。

李业春在《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一文认为应该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定《义务教育经费法》,保证教育经费的合理、足额的投入与使用。制定一部切实保护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权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法》并完善《义务教育法》。

鹿文卿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保障研究》一文提出可以可以采用公益诉讼的救济方式,公民、社会团体及国家机关都可以作为原告,以“行政不作为”为诉因,以侵犯受教育权的主体为被告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流动人口子女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属于弱势群体,当个人诉求利益遇到困难时,国家应当提供一种公益诉讼以实现他们的诉求,维护他们的权利。

陈思琦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探析》中提出应该加强教育法规的可操作性并且制定《教育经费法》规范教育财政投入。增加中央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总体投入及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完善各种教育经费监督机制,明确违反教育经费法的法律责任。逐步扩大对行政诉讼法中作为保护范围的“合法权益”的解释",放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第四篇: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德育论文开题报告 推荐度: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推荐度: 英语论文开题报告 推荐度: 可行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推荐度: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1、开题报告基本内容

(1)课题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着重说明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目前的水平。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和开展研究工作的`设想,准备在哪些方面取得进展和突破,课题的最终目标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

(2)课题研究拟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

(3)论证完成课题的实验条件,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4)论文工作和经费的估计。

(5)论文工作计划(起止时间,分年度的具体实施内容)。

2、开题报告格式基本要求

(1)纸型:a4纸,单双面打印均可;

(2)页边距:上3、5cm,下2、5cm,左3cm、右2、5cm;

(3)页眉:2、5cm,页脚:2cm,左侧装订;

(4)字体:开题报告正文全部宋体、小四;

(5)行距:1、5倍行距;段前、段后均为0;

(6)字数:不少于5000字。

3、页眉页脚的编排

页眉,宋体,五号,居中。填写内容是“开题报告题目”。

页脚,宋体,五号,居中,正文起始页码为1、

4、目录的编排

标题“目录”:黑体,居中,字号:小三;

目录内容:宋体,小四号;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更新域自动生成目录。

5、章节标题格式

(1)每章的章标题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1”,居左;或者手动设置成字体:黑体,居左,字号:小三,每章另起一页。章序号为阿拉伯数字。在输入章标题之后,按回车键,即可直接输入每章正文。

(2)每节的节标题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2”,居左;或者手动设置成字体:黑体,居左,字号:四号。

(3)节中的一级标题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3”,居左;或者手动设置成字体:黑体,居左,字号:小四。

开题报告各级标题编号的示例如图1、1所示。

图1、1标题编号的示例

6、图表、公式序号的编排

开题报告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具体格式请参见硕(博)士学位论文模板。

7、参考文献相关要求

标题“参考文献”:黑体,居中,字号:小三;

参考文献内容:宋体,字号:小四号;

参考文献按正文中引用顺序排列;

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25篇,其中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并且包含一定数量的期刊。

参考文献具体书写格式参见学位论文模板。

8、装订顺序

开题报告封面―开题报告目录―开题报告正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开题报告记录―开题报告审查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位级别

学科专业

姓名

指导教师

入学年月

填表日期年月日

第五篇: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一、 论文题目

康德的科学和哲学关系思想研究

二、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研究方向

国外马克思主义

四、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卢梭和牛顿的思想是康德思想的两大来源,因而,解读康德的模式也有两种:在卢梭的思想的视域下解读康德的思想;在牛顿自然科学理论的视域下解读康德思想。然而,国内学界重在以卢梭解读康德思想,在以牛顿的自然科学理论解读康德思想方面,在国内学界几乎是一个空白。而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牛顿力学)的视角重新理解康德的相关思想必然要研究康德关于科学和哲学之间关系的思想。

另外,哲学和科学的关系问题不但是科学哲学中的重大问题,而且也是整个思想界中的重大问题,他不但关涉到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且还连接着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思想分歧: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思想冲突。

对于如此重大的哲学问题,几代学者都试图给出自己的解题模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出发,中国科学哲学的奠基人舒讳光先生认为“自然科学发展本身已要求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否则自然科学就要陷入‘危机’之中。

对于科学和哲学的关系而言,以上两种解题模式是很重要的宏观解题模式,但是,在这一问题的微观领域(各个哲学家本人),学者研究的还较少。康德是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也是对现代科学哲学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他的科学和哲学关系的思想对于我们解决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国内外研究综述

对于康德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的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康德去世到19世纪末,这个阶段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康德哲学是为自然科学奠定基础。第二个阶段起步于20世纪初,这个时期一些部分学者开始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用自然科学(特别是牛顿力学)推演出康德的哲学。

最早做这个工作的是ernst cassirer4,在他的名著《康德的生活和思想》5中,他论述了康德的思想和牛顿的经验科学的关系,这给出了研究康德哲学和科学关系的新视角。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gottfried martin出版了他的专着――《康德形而上学和科学理论》6。书中,gottfried martin认为自然科学(包括数学)和传统本体论对于康德哲学的影响很大,这是康德哲学起源的两条线索,但是,他的研究重点主要限于《纯粹理性批判》,没有具体阐明自然科学、数学在康德哲学形成中的作用。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buchdahl, gerd7的《形而上学和科学哲学》8和gordonbrittan9的《康德的科学理论》">,这两本书论述了康德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并掀起了研究康德科学和哲学关系的热潮,很多学者都致力于从自然科学出发重新解读康德哲学。要注意的是,这两个阶段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区分,在第一个阶段,少数学者从康德的自然科学理论推演出康德哲学理论,在第二个阶段,也有一些人认为康德的哲学只是为科学奠定基础,这两个阶段大体上可以说明两种倾向。

六、研究纲领的重建

以上为国内外学者对于康德科学和哲学之间关系研究现状,这些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存在着明显的问题:第一,没有或者没有详细的从历时性的角度考察康德的科学和哲学关系的变化过程。第二,没有梳理出康德科学和哲学关系的演变逻辑。

笔者认为,历史和逻辑是相统一的,这不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方法,也是一切理论思维的重要方法。本文试图利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重建研究纲领,以包容和扬弃前辈学者对康德科学和哲学关系的研究。具体来说,在康德的前批判时期,康德试图用自然科学和数学的知识解决哲学问题;在沉默时候,康德一直在思考如何用人的先天认识能力为自然科学和数学奠定基础;在批判时期,自然科学、数学形象和哲学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康德用自己的哲学为科学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学和数学理论推演出一些哲学理论;在晚年,康德把拉瓦锡的热量说升华为以太理论,用以太演泽试图统一科学和哲学。

基于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在下面的篇章,我将用康德的思想发展过程证明我的观点。

七、论文提纲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科学和哲学的简要定义以及本文选题的相关说明

三、康德生平和主要著作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五、研究纲领的重建

第一章前批判时期,自然科学、数学向世界图景、人的认识能力的推演

第一节康德前批判时期思想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从把自然科学、数学引入形而上学到两个世界的划分思想

第三节从把牛顿力学引入单子论时空观到先天时空观

第二章沉默时期,以先天认识能力为科学奠定基础

第三章 判时期,科学形象和人的先天认识结构的双向推演

第一节 学(几何学、代数)和人的先天时空的互相推演

第二节 然科学(特别是牛顿力学)和理论哲学的相互推演

第四章 批判时期,科学和哲学是相统一的

第一节 德科学和哲学关系思想存在的问题及晚年的探索

第二节 学的新发展

第三节 德对拉瓦锡化学理论的接受和阐发

第四节 德对以太(热量)存在的先天证明

第五节 太演绎:科学形象和人的认识能力(康德哲学)统一的中介

结论

本文总结

参考文献

第六篇: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研究

一、选题背景

季羡林先生在谈及胡适时,曾评价胡适是一个大人物,一个享有盛名而又充分争议的人物,一个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的人物[1]。的确,胡适既是五四的领袖人物,又扮演整个文学、教育史的领军角色,还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语文教育历史潮流之中,发挥了引领性作用。由他首先掀起的的新文化运动,刻下了整个中国历史中都有着永不磨灭的痕迹,不仅使中国语文教育实现了改头换面,让传统的理念、内容、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崭新变化,又将白话文运动的成果以国家意志的形式体现在了语文教育中,1923 年,由胡适负责高中语文课程纲要的制定,直接参与了相关政策、纲领性文件的草拟。胡适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主张,是从指出传统古文教授方法的种种弊端开始的。留美期间,便发表文章,旗帜鲜明地一一指出具体的问题与漏洞,并相应地提出了具有创造性改革意义的想法与思路,这是他对语文教学的最初探讨。1917 年,他又作成一篇《文学改良刍议》,最先唱响了新文化运动序曲,并得到一大批先进人士大力支持,从此便开始大力宣传推行新文化运动,抨击旧文化、旧文学,很快成为了中坚人物。三年后,他又应邀作了一篇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演说,即《中学国文的教授》,紧接着 1922 年,又针对其中某些问题进行过一定修正与完善,题作《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在这两篇文章中,胡适对中学国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提出了许多崭新的理论主张。胡适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通过他参与并主持制定的政策性文件、发表的相关著作和演讲中表现出来。胡适关于语文教育的著作有很多,从留美期间写过的札记中就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的文章,如《记兴趣》《专精与博学》《发表与吸收》《作文不讲文法之害》等等。除此之外,在五四以后,胡适也发表了很多相关论著。在这些论著中,胡适多是从教育的实情出发,运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来研究探索中国语文发展的规律,既有宏观也有微观层面,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推动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量。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方面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本课题在参考了胡适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教学等课程与教学的各个部分,来阐释其主体内容,既能深入、客观地进行探究,更能极大推动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理论研究的发展与革新,同时也可以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与实际教学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从实践意义上来说,本论文将胡适系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与现实的语文课改、教改密切结合,深入探究胡适语文教育思想中具有先进性、建设性与高度预见性的观点主张,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启示,同时也为我国推进教学革新,提供强有力参考和指导。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杜威,是在哲学、思想、教育等领域都有着卓越影响力、威慑力的美国学者,实用主义思想流派的权威领袖。在西方留学阶段,胡适就曾在他门下求学,受到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深刻印记,其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1919 年,由胡适为首的学者提议,由北京大学、江苏教育学研究会等组织进行联合,对杜威教授发出巡回演讲的邀请,进行来华讲学。而胡适作为他的学生,理所应当地担任了最合适的翻译、秘书职位,进行了大部分演讲活动的设计、组织,同时还作了大量关于他演讲内容中先进思想理论整理汇编,形成极为珍贵的材料与文献。可以说,胡适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最忠诚的信徒,并将其思想深深融入到了中国的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之中,极大地促使了中国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革新进程。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同时他还针对传统教育流派提出的“旧三中心”,创造性地对应提出了“新三中心”[13,6]。其中,对胡适课程与教学理论有着极具震慑力的方面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儿童中心”论,反对压抑学生个性,主张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心理、能力、性格和兴趣,着力培养与发展学生各不相同的个性心理,并以此来确定最适合的课程内容、手段,其教育效果必定事半功倍;二是主张生活教育,根据“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自然发展”[13,18]等主张,曾指出最好方法就应该是到真正现实中学习、磨练,“从做中学”,反对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的观点,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应该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法上,应抛弃传统的“静听”“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注入模式,提倡以平等、公正方式进行。

个人主义理论,顾名思义就是主张“以个体为中心”,而胡适的个人主义思想理论曾在多篇文章中有着比较集中的阐释。胡适主张首先是独立、自主的人格魅力,充满质疑与否定的理念,其次是积极、充满责任感的态度,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理论,的“个人要高于所有”“个人的充分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的人本主义理论[16]。个人主义理论,在胡适一生中所有课程与教学理论思想中拥有着绝对核心的地位,他著书立作、待人接物,几乎全都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进行的。以至于,“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运动”,也是以个人主义理论为基础,表现出一种作为“人”的再生。而胡适便站在了一种作为“人”的角度与视野里,重新进行评估传统中国的所有思想观点,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境界,试图能与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相接轨。我们也可以在他曾编辑的各类著作、杂志中发现这种理论的明显的痕迹,比方说,《竞业旬报》“从新做一个完完全全的人,做一个完完全全的国民,大家齐来,造一个完完全全的祖国”[17];胡适不仅这样提倡,更是以身作则。个人主义理论成为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最坚实的基础,在更高的高度进行审视,以是否符合学生充分发展要求为根本标准,在实际的课程与教学中提出系统、彻底构想。在课程性质与目的的定位上,胡适主张要积极掌握白话文的.知识与应用,由于古文已经成为学生进行培养自身独立个性的严重障碍,因此说要想树立这种独特的个性,最基本的就是能够自由表达、善于自由表达内心想法,但是传统古文确实是无法满足这一基本的要求,因此,胡适主张在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都尽量能做到使用“国语”;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大胆改革,抛弃传统、落后的模式,积极推行自觉、主动的模式,这同样基于这种先进的个人主义理论思想。当然,这种个人主义的思想理论,也的确能作为是中国语文教育思想自身理念的内在要求。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去理解、善于去使用语言文字,而这种能力当然也是需要与人本身的思想、情感、品格、经验所紧密相连。因此说,基于这种个人主义理论,胡适在语文教育思想中就站在了“立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综合探究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和理论源头,这与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内容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最先从胡适身处背景与教育历程出发,探究其语文思想形成之源头所在。其次,深入剖析其语文课程、教学理论,本论文第二块,就从课程论、教学论各要素上,详细进行阐释与论证,这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最后,针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结合胡适相应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思想观点,挖掘出其先进性与科学性的内容,以求对当下实际教学的创新提供一定参考建议。

五、写作提纲

摘要 5-6

abstract 6-7

目录 8-10

绪论 10-14

(一) 胡适与我国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语文思想主张 10

(二) 国内研究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现状 10-12

1. 有关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研究 11

2. 胡适在语文课程与教学领域作出相关贡献的研究 11-12

(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2-14

1. 基本思路 12-13

2. 研究方法 13-14

第一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及理论源头 14-19

(一)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4-16

(二)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理论源头 16-19

1.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6-18

2. 个人主义理论 18-19

第二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概述 19-38

(一) 胡适的语文课程观 19-29

1. 论中学语文课程目标 19-22

2. 论中学语文课程设置 22-24

3. 论中学语文课程内容 24-29

(1) 国语文教育 24-26

(2) 古文教育 26-27

(3) 语言知识教育 27-28

(4) 反对读经讲经 28-29

(二) 胡适的语文教学观 29-38

1. 论阅读教学 30-32

(1) “看书代替讲读” 30-31

(2) 养成自修能力 31-32

2. 论写作教学 32-35

(1) 令学生自己命题 33

(2) 让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感 33-34

(3) 作文的形式与训练 34-35

(4) 作文的批改 35

3. 论口语教学 35-38

第三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 38-46

(一) 教学理念方面的启示 38-39

(二) 教学方法论方面启示 39-46

1. 对改革阅读教学方法的启示 39-42

(1) 课内阅读中,自主感悟与自读讨论 40-42

(2) 课外阅读中,积极“泛读” 42

2. 对改革写作教学方法的启示 42-44

(1) 缺乏兴趣,不想写 42

(2) 与生活脱轨,不知道写什么 42

(3) 拘泥形式,不知道怎么写 42-43

(4) 忽视修改,写不好 43-44

3. 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 44-46

结语 46-47

参考文献 47-50

致谢 50-51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 张光u.季羡林先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xx.132.

  [2] 黄苏芬.20 世纪 50 年代胡适史学思想批判研究[d].安徽硕士学位论文,20xx.

  [3] 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54-258.

  [4] 吴树仁.试论胡适的国文教学思想[j].上饶师专学报,1995,15(1):41-45.

  [5] 陈本源.论胡适对国文“教授法”的构想--20 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史散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6(4).

  [6] 李侠.朱熹、胡适作文教学观之比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xx,43(增):288-290.

  [7] 曲英杰.胡适教育思想与当代语文教学[j].辽宁师专学报,20xx,5(4).

  [8] 温建萍 . 论胡适的语文教育观[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21(1).

  [9] 张瑜.胡适语文教育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10] 瞿海燕,易武.胡适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xx,2(1):62-64.

  [11] 郑国民.胡适对白话文教学的贡献[j].教育研究,1999,21(5):65-67.

  [12] 韩立群.胡适对语文学科建设的贡献[j].东岳论丛,1998,19(3):97-100.

  [13] 刘正伟.杜威教育哲学与胡适语文教学观[j].淮阴师专学报,1996,18(3).

  [14] 胡适.胡适文集卷十一[m].对新学制的感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07-510.

  [15]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m].中学国文的教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6] 胡适.胡适文集卷五[m].介绍我自己的思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11-518.

  [17] 胡适.胡适全集卷二十一[m].本报之纪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1500-1568.

  [18] 胡适.胡适文集卷三[m].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9]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十[m].国语运动与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1578-1632.

  [20] 张哲英.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以黎锦熙、胡适、叶圣陶为中心

  [21] 吴晓峰.国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白话之争[j].学术论坛,20xx,28(10):200-203.

  [22] 赵静.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113.

  [23] 赵娜娜.胡适文言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46.

  [24]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m].文学改良刍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8-111.

  [25] 邹贤敏.近 20 年语文教改理论与新课程标准[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 312-340.

推荐专题: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米乐体育官网app入口的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米乐体育官网app入口 copyright © 2010 - 米乐体育app官网下载-米乐体育官网app入口
网站地图